高校自主招生12年呈6大變化:公平成最大考量 |
來源:西安龍門補習學校 發(fā)布時間:2015-06-12 08:43:26 閱讀:3674 次 |
2015年度高考已經落下帷幕。人們清楚地注意到,從12年前自主招生破冰以來,種種變化逐步貫穿考試到錄取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一張高考的題卷,事實上已成為一張改革的答卷,折射的則是人們對教育公平、公正的期盼。 變化一:自主招生破繭前行 2003年,自主招生在全國22所高!捌票,學生在通過高校自主招生筆試面試,且全國統(tǒng)考成績達到生源所在地確定的與試點學校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(shù)線后,即可享受相應高考降分政策。 今年,自主招生再迎變革:試點高校自主招生將一律安排在全國統(tǒng)考結束后、成績公布前進行,且不得采取聯(lián)考方式,提高中西部地區(qū)和人口大省錄取率等。根據(jù)教育部公布的名單,今年共有102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資格,其中面向全國的有89所(含學院、分校),比往年新增16所。 自主招生的推行,結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時間招考的歷史,高招制度也向著綜合評價、多元錄取的方向邁出重要步伐。但同時也伴隨爭議,各聯(lián)盟間的“生源戰(zhàn)”“掐尖戰(zhàn)”給學生增負,同時還有選拔欠科學等質疑。 點評: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,人們期待自主招生打破“一考定終身”現(xiàn)狀,也需要給這一制度的完善提供空間!俺霈F(xiàn)‘掐尖’、招生不科學等不僅不能叫停自主招生,反而說明應盡快改革行政主導下的計劃體制,完善招考程序,提高招生專業(yè)化程度。自主性是實施自主招生的本質要求,公開公正則是根本保障! 變化二:試卷命題“分”“統(tǒng)”之間:公平應成最大考量 1985年,上海在全國率先獲得高考單獨命題權并延續(xù)至今,2002年,北京也開始實行自主命題。2004年,遼寧、江蘇、浙江等9省一并加入分省命題大軍,至2006年,全國實行分省命題的省份已達16個。 “分”的趨勢在今年有了改變。江西、遼寧和山東三省均重新使用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(tǒng)一命制的試卷,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今年兩會期間透露,2016年還將新增7省,即有25省將使用“統(tǒng)一命題”試卷。袁貴仁解釋稱,“統(tǒng)一命題”并非意味著25省都將使用同一張試卷,而是強調“一綱多卷”,提高各省份高考命題的質量。 點評: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吳遵民表示,我國各地教育發(fā)展水平不均衡,分省命題有利于體現(xiàn)這一差異。但這一方式近年也暴露出命題質量波動大、考試安全風險高等問題,統(tǒng)一命題更有利于體現(xiàn)公平。吳遵民認為,高考最終應形成統(tǒng)一命題為主,少數(shù)有條件的省份繼續(xù)實行分省命題的大格局,實現(xiàn)高考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。 變化三:舞弊“零容忍”還須出“大招” 2012年,教育部修訂《國家教育考試違規(guī)處理辦法》,進一步嚴肅考紀,對于一些考試舞弊行為給予暫停參加該項考試1至3年的處理;情節(jié)特別嚴重的,可以同時給予暫停參加各種國家教育考試1至3年的處理。此外,國家工作人員有徇私舞弊行為的將從重處理。 近年來,各地對于高科技舞弊行為同樣嚴查嚴防:禁止手表、通訊工具;啟用反無線電作弊儀器,金屬探測儀,指紋身份驗證系統(tǒng)……幾乎每年都會應用新技術,都被冠以“史上最嚴”。 然而另一邊卻是替考事件不斷:2006年,陜西省洋縣高考發(fā)生替考事件,組織部分高二優(yōu)秀學生參加替考;2008年,甘肅天水發(fā)生23名考生替考事件,其中部分替考者由兩名老師帶隊從山東到天水替考;2014年6月,河南杞縣高考替考事件涉及替考考生127人;今年高考中,江西再曝替考事件…… 點評:教育專家、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,頻繁出現(xiàn)高考替考舞弊,是因為缺乏有力的內部監(jiān)管。理論上高考信息錄入和管理處于封閉狀態(tài),替考者的信息能順利地被錄入考試系統(tǒng),管理人員極有可能處于替考利益鏈上。因此,加強權力監(jiān)管刻不容緩。 變化四:啃下“異地高考”改革硬骨頭 2013年的高考備受矚目,在912萬高考大軍中,首次有超過4500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非戶籍地參加高考。人數(shù)雖少,甚至低于預期,但卻讓人看到政府推進教育公平的決心。 自1977年以來,考生都只能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,隨著經濟社會發(fā)展,2013年我國進城務工人員已達2.6億。在大量隨遷子女城市入讀和現(xiàn)行分省按計劃錄取制度背景下,推進異地高考成為邁向教育公平的大勢所趨。 2012年9月1日,國務院要求各地在當年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相關政策,異地高考由此開啟“破冰”之旅,當年共有河北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等12省份啟動實施該項政策;2014年,北京、上海、山東等16省份相繼加入,意味著異地高考政策在全國普遍落地。 點評: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胡衛(wèi)表示,異地高考并非單純的教育問題,門檻設多高,口子開多大,均涉及教育資源配置、戶籍管理、社會治理、財政體制等諸多方面。異地高考關乎社會公平,改革勢在必行,但也要考慮資源承載力,群眾可接受度等,應循序漸進,不停頓、不倒退,避免大波折。 變化五:讓寒門學子享有人生出彩機會 與過去十余年間我國高等教育規(guī)模不斷擴大情形不符的是,農村生源在重點大學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,一些“985”名校中該比例已不足兩成。同時,在每年棄考生中,農村生也占大多數(shù)。高考制度若不能為寒門學子創(chuàng)造升學機會,必將傷及社會公平和正義。 2014年全國兩會,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:“貧困地區(qū)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(shù)連續(xù)兩年增長10%以上”;教育部也作出承諾,2014年全國貧困地區(qū)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(shù)超過31萬人。 中西部地區(qū)招生協(xié)作計劃、部屬高校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、農村貧困地區(qū)定向招生專項計劃、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……實際上,近年來國家招生制度不斷向邊遠、貧困、民族地區(qū)優(yōu)秀農村學生傾斜,圓寒門學子“名校夢”的長效機制正初見成效。 點評:熊丙奇認為,城鄉(xiāng)教育資源差距及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,是造成寒門學子難進名校的重要原因,當前對農村生進行的“計劃式”公平補償極有必要,但從長遠看,需加快改革錄取制度,實現(xiàn)各地錄取定額并非按考生數(shù)量平均分配,同時加大教育資源對農村地區(qū)的傾斜。 變化六:清理加分,讓高考回歸純真 近年來,各種高考加分項目飽受詬病。奧賽、科技競賽加分,音樂、美術特長加分,三好學生、優(yōu)秀學生干部加分……加分政策逐漸駛離初衷,甚至成為“關系戶”謀私利的升學游戲。 2011年,教育部等五部門聯(lián)合發(fā)出《關于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和進一步加強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從“縮減”“限高”“指定”“規(guī)范”四方面對加分政策進行調整,總體思路是縮減加分項目,降低加分分值。2014年底,教育部再頒新方案,明確2015年起取消體育、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;地方性加分項目也將從2014年的95個陸續(xù)減少到2018年的35個,減幅63%。
點評: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金忠明說,由于制度設計、過程監(jiān)督存在漏洞,原本服務于學生全面發(fā)展目標的考試加分政策,在一些地方異化為權力尋租工具,清理加分亂象,是重塑高考改革公平公正核心價值的必然要求。今后,教育部門要繼續(xù)清理和規(guī)范加分政策,更要完善制度,讓學生特長在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得到全面、客觀的體現(xiàn)。
內容來自騰訊•大秦網教育版塊 |
|
|